首页 > 以案说法 > 知产干货分享 > 正文
推荐律师
  • 擅长领域:专利侵权、专利无效、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维权、商标纠纷、不正当竞争...
  • 擅长领域:商标纠纷,域名注册,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诉讼,专利布局,商标侵权
  • 产品有了专利之后,还会侵犯别人的专利吗?
    2025/7/16 11:28:12
    00H58PIC3f58PICf7JrbY3ffZ_PIC2018_PIC2018.jpg

    产品有了专利之后,还会侵犯别人的专利吗?

    300.jpg

    有可能的哦,即便产品已获得专利授权,仍可能侵犯他人专利权。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本质上与专利权的法律属性、授权逻辑及侵权判定规则密切相关。



    一、专利权的本质是 “排他权”,而非 “自由实施证”


    从法律属性来看,专利权的核心是 “排他性”—— 即权利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实施其专利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专利权人自身实施该技术天然合法。

    实践中,若你的专利技术建立在他人在先专利的基础上(例如对基础专利进行功能改进、结构优化等),则实施该改进专利时必须获得基础专利权人的许可。这是因为改进专利的技术方案往往包含基础专利的核心技术特征,若未经许可擅自实施,会落入基础专利的保护范围。

    举例说明:甲公司拥有 “带杯盖的杯子” 基础专利(保护范围涵盖 “杯子本体 + 配套杯盖” 的组合结构),乙公司在该基础上研发出 “带橡胶圈的防漏杯盖” 并获得改进专利(新增 “橡胶圈密封” 技术特征)。此时,乙公司生产 “杯子 + 带橡胶圈杯盖” 的产品时,其技术方案仍包含甲公司基础专利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若未获得甲公司许可,即构成对基础专利的侵权。



    二、专利授权与侵权判定:两套截然不同的审查逻辑

    专利获得授权,仅代表该技术在申请时符合 “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等授权条件,但这与 “是否侵犯他人专利” 属于完全不同的审查体系。

    专利授权审查:聚焦于该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有创新(新颖性)、创新程度是否足够(创造性),核心是判断技术本身的 “可专利性”。

    侵权判定规则:则依据 “全面覆盖原则” 和 “等同原则”,重点比对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他人专利的权利要求是否一致或等同。

    即使你的专利因技术改进获得授权,若其技术方案包含了他人在先专利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即落入他人专利的保护范围),仍会构成侵权。

    典型场景:A 公司研发的 “智能手表” 获得专利,其技术方案包含 “心率监测 + 血氧监测” 功能;但 B 公司此前已拥有 “带心率监测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 专利。由于 A 公司的专利技术包含 B 公司专利的核心技术特征(心率监测),若未经 B 公司许可,A 公司生产销售该智能手表的行为,仍可能被认定为侵权。


    简言之,产品获得专利并不意味着绝对不会侵犯他人的专利。专利授权仅能证明技术的 “创新性”,但无法豁免其对他人在先专利的 “依赖性”。企业在产品上市前,除了申请自身专利,更需通过全面的专利检索排查侵权风险,必要时可借助交叉许可、专利规避设计等方式合法实施技术 —— 这也是知识产权布局中 “攻防一体” 思维的核心体现。

    同时,在遭遇专利侵权纠纷时,应及时寻求专业知识产权律师的帮助,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