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运营场景中,以下行为均可能构成法定侵权:
商标权侵权: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包括销售假冒商品),违反《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
著作权侵权:擅自复制、使用他人原创商品图片、文字描述等作品,落入《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范围。
专利权侵权:未经许可实施他人外观设计专利(如模仿知名商品造型),符合《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侵权情形。
侵权行为:需存在客观上的侵权事实,即未经授权实施了受知识产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如销售侵权商品、使用他人作品等)。
主观过错:
损害后果: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如权利人销量下降)、商誉损害(如品牌形象受损)等《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的损害形态。
因果关系:需证明损害结果直接由侵权行为导致(如因卖家销售仿品导致正品销量下滑)。
权利人需提交符合《电子商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材料:
受理审查:平台需在合理期限内审核材料完整性,符合要求的应在 48 小时内通知被投诉卖家(参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十四条)。
调查取证:平台有权依据《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要求卖家提供:
进货凭证(采购合同、发票)
授权链条文件(品牌方逐级授权书)
原创证明(拍摄底稿、设计原稿)
侵权认定:需结合以下因素综合判断:
商标近似度与商品类似程度
作品独创性与被控侵权内容的相似度
专利设计要点的覆盖情况
处置措施:认定侵权的,平台应采取《电子商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必要措施:
立即下架侵权商品
视情节采取扣分、限制店铺功能、关闭店铺等处罚
证据抗辩体系
合法来源抗辩:提供完整进货链条(如正规发票 + 供应商资质),主张免除赔偿责任(《商标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
授权抗辩:提交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著作权授权书等证明有权使用
不侵权抗辩:通过设计要点比对、创作时间在先证明等主张独立权利
程序应对要点
建立知识产权审查机制
合同风控管理
定期合规审计
每季度对店铺商品进行知识产权排查
对员工开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