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案说法 > 知产干货分享 > 正文
推荐律师
  • 擅长领域:专利侵权、专利无效、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维权、商标纠纷、不正当竞争...
  • 擅长领域:商标纠纷,域名注册,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诉讼,专利布局,商标侵权
  • 销售 “三无产品” 能提供合法来源能否免责?法律解析与合规指南
    2025/8/15 16:49:50

    在商业活动中,销售者常面临一个核心问题:若销售的 “三无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能提供合法来源,是否可免除法律责任?这一问题涉及《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部法律,司法实践中存在复杂的裁量标准。本文结合最新法律条文与典型案例,为企业提供权威解读与应对策略。


    一、法律框架:合法来源≠免责通行证

    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产品必须标注中文厂名、厂址、质量合格证明等信息,否则属于违法。即使销售者能提供进货合同、发票等合法来源证明,仍可能面临以下法律风险:


    1. 民事赔偿责任不可豁免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销售者需承担 “退一赔三” 责任(最低 500 元),且消费者可直接起诉销售者主张赔偿,无需追溯生产者。例如,某消费者购买三无化妆品后过敏,即使销售者能证明从正规渠道进货,仍需向消费者支付赔偿金。

    2. 行政处罚力度加大
      2025 年《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五条明确,销售者若故意销售三无产品(如人为拆除包装),即使能说明来源,仍可能被处货值金额 30% 以下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典型案例如网红主播 “十三姨” 因故意拆除香膏包装销售,被罚没 16.3 万元。

    3. 刑事责任风险
      若三无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如劣质电器漏电),销售者可能触犯《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二、司法实践:主观过错是核心裁判标准

    法院在判断合法来源抗辩是否成立时,主观过错是关键:


    1. 典型判例:合法来源抗辩被驳回
      在源德盛公司诉易某平案中,被告虽提供淘宝交易记录证明进货渠道,但法院认为其销售的自拍杆无厂名、厂址,作为专业经营者应明知产品违法,属于 “知假卖假”,故判决赔偿 5000 元。这表明,销售者对三无产品的认知义务高于普通消费者,未尽审查义务即构成主观过错。

    2. 例外情形:合法来源抗辩成立
      部分法院认为,若销售者能证明已尽合理审查义务(如要求供应商提供检测报告),且产品本身不侵犯知识产权,合法来源抗辩可能成立。例如,某卫浴经销商销售三无花洒,但提供了供应商的生产资质和价格凭证,法院认定其无主观过错,免除赔偿责任。

    三、风险防控:构建全链条合规体系

    为降低法律风险,企业需从以下维度完善管理:


    1. 源头把控:建立严格的进货查验制度
      • 要求供应商提供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产品检测报告等资质文件。

      • 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约定质量责任条款,如 “若产品被认定为三无产品,供应商承担全部法律后果”。


    2. 过程管理:强化产品标识合规
      • 对无标识产品主动补全信息(如加贴标签注明厂名、生产日期),避免因标识缺失被处罚。

      • 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明确《产品质量法》对标识的具体要求,避免 “拆包装销售” 等低级错误。


    3. 应急处理: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 接到投诉后立即停止销售,并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调查。

      • 若被起诉,第一时间聘请律师,收集进货凭证、检测报告等证据,证明已尽合理审查义务。


    四、平台责任:电商渠道的特殊合规要求

    对于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企业,需注意:


    1. 平台连带责任
      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若平台未对商家资质尽到审查义务,或无法提供销售者真实信息,消费者可要求平台先行赔付。例如,某消费者网购漏电小电锅,平台因无法提供商家信息被判赔偿 500 元。

    2. 平台合规建议
      • 要求入驻商家提交产品标识样张,确保其符合《产品质量法》要求。

      • 在平台规则中明确 “三无产品下架标准”,并定期开展自查。


    五、总结:合法来源是 “减责盾” 而非 “免责金牌”

    销售 “三无产品” 时,合法来源仅能减轻责任,不能完全免除


    • 完全免责条件:产品本身符合质量标准、已尽合理审查义务、无主观过错。

    • 必担责任情形: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故意拆除包装、未加贴标识。



    企业需将合规重心从 “事后补救” 转向 “事前预防”,通过完善供应链管理、强化标识合规、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机制,从源头杜绝三无产品流入市场。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避免因法律风险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