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收到法院送达的专利侵权起诉状时,不少企业或个人会陷入慌乱。其实,专利侵权诉讼有明确的法律程序和应对逻辑,只要按步骤做好准备,就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本文将从实务角度,为你详解作为被告的核心准备工作。
法院送达起诉状后,会给予 15 天的答辩期(涉外案件为 30 天)。这段时间是应对的黄金准备期,切勿拖延。需立即记录收到材料的日期,在日历上标注答辩期截止日,避免因逾期丧失抗辩权利。
起诉状(明确原告主张的侵权事实、赔偿金额及法律依据)
专利证书(确认专利类型、授权日期、权利要求书等核心内容)
侵权比对材料(原告认为构成侵权的具体理由)
若发现材料不全,可向法院申请查阅补充,确保了解原告的完整诉求。
根据案件复杂程度,及时组建包含技术人员(熟悉被诉产品 / 技术)和法律人员(或专业律师)的应对小组。技术人员负责说明被诉技术的具体细节,法律人员把控程序和实体抗辩方向,两者协同是应对成功的关键。
期限与缴费:发明专利保护期 20 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分别为 10 年和 15 年,需确认专利是否在保护期内,且年费是否按时缴纳。若存在未缴费导致专利权终止的情况,可直接主张原告无权起诉。
专利稳定性: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检索专利审查档案,查看是否存在授权时的瑕疵(如权利要求书不清楚、说明书未充分公开)。这些问题可能成为后续无效宣告的理由。
权利归属:核查原告是否为专利的合法权利人,是否存在专利权转让未登记等情况,若原告主体不适格,可申请法院驳回起诉。
不侵权抗辩:若被诉技术缺少专利权利要求中的任一 “必要技术特征”,则不构成侵权。例如专利要求 “包含 A、B、C 三个部件”,而被诉产品只有 A 和 B,则可直接主张不侵权。
现有技术抗辩:收集专利申请日之前已公开的技术资料(如公开出版物、已销售产品、公开使用证据等),若被诉技术与现有技术实质相同,即使落入专利保护范围,也不构成侵权。某 LED 灯具侵权案中,被告提交了专利申请日前的展销会视频,证明该设计已公开,最终胜诉。
先用权抗辩:若在专利申请日前已完成被诉技术的研发,并已做好生产准备(如购置设备、准备原材料),可主张在原有规模内继续实施该技术。需保留研发记录、采购合同、生产图纸等证据。
3. 赔偿金额的抗辩准备
原告损失证据不足:原告需证明因侵权导致的销量下降、利润减少等,若其无法提供具体数据,法院可能调低赔偿额。
被告获利有限:提供自身销售数据、成本核算,证明侵权获利微薄,例如某电子元件案中,被告提交了进货发票和销售台账,法院最终判赔金额仅为原告诉求的 1/5。
专利贡献率低:若被诉产品中只有部分技术涉及专利,可主张按专利对产品的贡献比例计算赔偿,避免全额担责。
三、法律程序中的关键应对策略
2. 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的启动
3. 和解与调解的可能性评估
若侵权可能性较低,可通过展示有力证据迫使原告降低赔偿要求;
若侵权风险较高,可争取以合理金额达成和解,避免更大损失和商誉影响。
四、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2. 证据保存要及时
3. 避免 “鸵鸟心态”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