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晚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一则重磅公告,因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依法对其开展立案调查 。此消息犹如一颗投入舆论之湖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杜邦公司美股盘前下挫,跌幅达8%,截至当日美股收盘,股价跌幅更是高达12.75%。在这一事件中,从知识产权角度探究背后的深层逻辑,对于理解市场竞争秩序与企业发展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杜邦在知识产权领域过往动作回顾
杜邦公司,作为一家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化工巨头,在知识产权方面一直相当活跃。在材料科学领域,其拥有众多专利技术,比如特卫强(Tyvek)材料相关专利。特卫强凭借独特的闪蒸纺丝技术制成,在医疗防护、电子包装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长期以来,杜邦靠着这些专利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医疗电子包装领域,市占率一度达到80%,年销售额达25亿 。
近年来,杜邦在知识产权上的一些行为备受争议。2024年,杜邦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诉一家中国企业,指控其侵犯杜邦公司特卫强的相关知识产权,要求阻止该中国企业部分产品进口美国。这一举措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杜邦利用知识产权壁垒维护自身市场地位的手段。从商业角度看,企业维护自身知识产权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维护演变为限制市场公平竞争的工具时,就值得警惕。
涉嫌垄断行为与知识产权滥用的关联
此次杜邦被立案调查,虽官方尚未明确具体垄断行为细节,但从过往行业情况及杜邦的市场地位来看,知识产权滥用导致垄断的嫌疑较大。
其一,利用专利壁垒实施搭售行为。在市场中,杜邦有可能凭借其在某些核心材料的专利优势,要求下游客户在购买其专利产品时,必须同时购买其他非必要产品或服务。比如,若企业需要采购杜邦具有专利的高性能材料用于生产,杜邦可能会强制要求其采购配套的检测服务或者其他关联产品,即便这些产品或服务并非客户所需,且市场上存在更优质、更低价的选择。这种搭售行为限制了客户的自主选择权,同时挤压了其他相关企业的市场空间,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其二,通过排他性协议限制下游客户选择。杜邦或许会与下游企业签订排他性协议,规定客户只能使用杜邦的专利产品,不得使用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这使得其他企业即便拥有性能相当甚至更优的产品,也难以进入市场,导致市场缺乏竞争,价格机制失灵,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例如在某一特定行业的原材料供应中,杜邦通过此类排他性协议,使得自身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难以降低,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其三,在专利有效期届满后仍利用知识产权维持垄断地位。当杜邦的某些专利到期后,按照正常市场逻辑,其他企业应该能够合法进入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展开竞争。但杜邦可能通过一些手段,如恶意诉讼、技术封锁等,阻碍其他企业对过期专利技术的合理使用和改进,继续维持自身在该领域的垄断优势。此前就有案例,企业在专利过期后,仍通过复杂的法律程序和技术限制,延缓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时间,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反垄断法促进市场竞争的宗旨。
事件对行业知识产权生态的影响
杜邦被立案调查这一事件,对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生态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这是一个警示。企业在运用知识产权时,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行事,不能将知识产权作为垄断市场、打压竞争对手的工具。合法合理利用知识产权才能促进企业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反之,则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和市场的淘汰。
另一方面,这一事件也为行业内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和保护提供了重新审视的契机。相关部门会加强对知识产权领域的监管力度,规范企业的知识产权行为,防止类似垄断行为再次发生。这将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本身,而非单纯依赖知识产权壁垒获取短期利益,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健康、创新的行业知识产权生态环境。
杜邦被立案调查事件,从知识产权视角映射出市场竞争中知识产权运用的复杂问题。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如何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公平竞争,是企业、监管部门以及整个社会都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